在網購風潮與社群行銷盛行的當下,化妝品廣告已成為消費者購物決策的重要參考。不過,台中市政府食品藥物安全處(簡稱食安處)近日公布2023年查緝成果,揭露多起廣告違規案件,其中一款宣稱能「改善掉髮、加快生長」的洗髮精,由於使用醫療效能字眼,違反《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遭重罰60萬元。

(圖/台中市食安處官網)
❙ 違規廣告花招多 醫療字眼最常觸法
根據統計,去年共查獲85件違規化妝品廣告,總裁罰金額高達426萬元。違規廣告中,有近九成(87.1%)為網路平台發布,常見於IG、蝦皮、LINE群組及粉絲專頁,其餘則多為電視與廣播廣告。
常見違規詞彙包括:「抗過敏」、「消炎修復」、「除皺」、「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等,甚至部分業者引用《本草綱目》或國外文獻誇大產品效用,營造醫療級效果,嚴重誤導消費者。
❙ 廠商講習+廣告監控 市府雙管齊下
為遏止不法行銷話術,台中市府不僅加強廣告平台監控,也舉辦法規課程輔導業者,去年共辦理2場、132人次參與。課程內容強調,廣告文案若欲提及產品功效,必須有經人體實驗證據佐證,單靠成分說明無法作為宣稱依據。
依法規定,若化妝品廣告含有虛偽、誇大或醫療效能等詞句,最高可處500萬元罰鍰,消費者及業者皆可上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查詢最新規範與合法用語範例。

3招教你挑對合法化妝品:
- 認明標示完整:產品外包裝應有完整中文品名、成分、製造廠商與聯絡方式,並標明有效期限。
- 勿信神奇療效:若聲稱可「治療」、「修復」、「促進生長」等,恐違反法規,化妝品只能用於清潔、保養或美化,不可有醫療效能。
- 查詢產品登錄資訊:可至「衛福部食藥署」網站或「化妝品登錄平台」輸入產品資料,確認是否為合法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