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生素D除了對骨骼與免疫系統有益,近年來其在癌症預防領域的潛力也備受科學界矚目。匈牙利塞麥爾維斯大學(Semmelweis University)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營養素》(Nutrients)的一項統合分析顯示,維生素D補充與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及治療效果具有正向關聯,但最佳補充劑量仍有待進一步釐清。
這項研究由副教授瓦爾加(Dr. János Tamás Varga)與費克特醫師(Dr. Monika Fekete)主導,整合過去50篇涵蓋超過130萬人參與的臨床研究資料,檢視維生素D與癌症風險、免疫調節與發炎反應之間的潛在關聯。分析結果顯示,血液中維生素D的主要形式「25-羥基維生素D」(25(OH)D)濃度偏低,與大腸癌患者預後不良密切相關。
人體主要透過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合成維生素D,另可從高脂魚類、蛋黃及部分菇類等食物中獲得。研究指出,維生素D具備多重可能的抗癌機制,包括降低體內發炎反應、促進癌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生成及提升免疫系統功能。
瓦爾加博士表示:「我們的統合分析提供了強力證據,支持維生素D在大腸直腸癌防治上可能發揮關鍵作用。」尤其在晚期患者中,維生素D補充與較高存活率之間有正相關。不過,他也提醒,劑量、治療時長及個人體質差異皆可能影響實際療效。

研究者也指出目前的分析仍有侷限,包括各研究使用的補充劑量不一致、受試者癌症分期差異大等,因此要釐清最佳補充方式及長期療效,仍需更多前瞻性臨床實驗。
費克特醫師建議,大腸癌高風險族群可定期檢測血中維生素D濃度,若偏低,應考慮每日補充1000至4000 IU劑量,但強調應由醫師根據個人健康狀況進行評估與調整。
研究團隊呼籲,維生素D的檢測與補充應納入高風險族群的癌症預防與治療輔助策略中,作為整體醫療的一環。